由于他们对理性已经有一个传统的先入之见,因此很多人声明自己是非理性主义者。
《象》云:不远之复,以修身也。外化,所以入人也,内不化,所以全其身也,故内有一定之操,而外能屈伸、嬴缩,卷舒,与物推移,故万举而不陷,所以贵圣人者,以其能龙变也。

据《周易·说卦》,乾、震皆为龙。安之若命即养是,与育德同义。郑玄注:厚,重慎之也。《老子·道经》第二十六章云:重为轻根,静为躁君,是以君子终日行,不离其辎重。《论语·颜渊》云:子曰:主忠信,徙义,崇德也。
又云:射有似乎君子,失诸正鹄,反求诸其身。《庄子·天地》云:欲同乎德而心居矣。这一原则是儒道共有的,只是发展走向不完全相同。
但是,就其功能、作用而言,它又是主宰,这种主宰作用是人的认识能力不能完全掌握的,也就是说,具有超越认识的性质,可称之为神性。中国哲学属于前现代文化,这是毫无疑问的。后来的道家特别是玄学家,以及后来的儒家特别是理学家,都讲体用关系,即所谓本体论哲学。这是目前人类所面临的最迫切的重大问题。
仁的全部实现就是天地万物一体境界。不能说,形而上者是天,形而下者不是天。

原点也就是传统(大传统),回到原点也就是回到传统。[9] 参见《柳河东集·天说》。在中国哲学中,所谓目的是指生之目的。神性包含着全智、全能和至善的意思,儒家(如朱熹)也说过天有不能为而人能为之者,但那是指具体化育而言的,从天道、天理的层面上说,天是无所不能的。
这正是毫无批判地接受现代性的话语,在二元对立的思维中思考问题,割断了文化生命的连续性。但是正如前面所说,这种现代文化作为工业社会的意识形态,使人类中心论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,成为以征服自然界为能事的男权主义文化。天地有没有心以及天地以何者为心的问题,是一个目的论的问题。进入近现代社会以后,这一传统受到空前的冲击和挑战,但是,它的生命并没有完全停止,也不能说完全变成了游魂,只是在现代化的浪潮中被掩盖了。
中国哲学不只是讲生命存在,而且讲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。这也是深层次的生态观。

中西哲学的一个重要区别是,西方哲学提倡科学理性(认识理性),而中国哲学提倡情感理性。认识中的自然是不完整的。
但是,中国的人文精神同西方的人文主义是有区别的,其最大的区别是,中国哲学绝不是离开自然而谈论人文,更不是在人与自然的对立中形成所谓人文传统,恰恰相反,中国哲学是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发展出人文精神。这同超自然的神学目的论不是一回事,同西方的目的性学说也不完全相同。有了这种关怀,就能够合理地开发、利用自然资源,而不是无情地掠夺。中国哲学中还有天地以生物为心,人以天地生物之心以为心[5]的学说,更加清楚地表明了天人目的性思想。此所谓特殊性,有两层含义,一是指历史的特殊性,在不同的历史时期,有不同的社会经济结构与政治结构,在农业社会,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统一关系。天人合一显然包含不同层次的内容,不同哲学流派和哲学家个人对此也有不同解释,比如,道家更看重自然一面,儒家更看重人文一面,但是,这一理念的基本含义则是人与自然的内在统一。
这就告诉人们,人与自然的关系,绝不仅仅是认识与被认识、改造与被改造、掠夺与被掠夺的关系,而是一种情感上的亲近关系。但是,这种本体论与西方本体论是有根本区别的。
这并不是说,人类要抛弃现代化的成果,终止现代化的进程(实际上也是不可能的),而是克服现代性与前现代性之间的二元对立,改变现代性的文化结构,使前现代文化特别是生态文化成果成为现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,使现代社会更健康,更加符合人性。按照这种理解,儒家伦理应当是天人合一的目的伦理而不是康德意义上的义务伦理,但是在目的伦理之中包含着强烈的责任意识,即对自然界的万物负有保护、生养的天职,因为这是人的目的性之所在。
不是为了人类的功利目的,而是为了超功利的道德和审美价值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中国的生态哲学是特殊的。
更重要的是,仁爱不仅要及于同类之他人,而且要及于自然界的动物,因为动物也是有情有知的,是知道疼痛的,甚至是有德的。亲亲与仁民虽然不同,爱自亲始而后推及他人,即所谓爱有差等,但是,仁的本质并没有变化,程度上的差异并不意味着本质上有差别。另一方面,人又是自然界内在价值的实现者,即自然界有待于人而实现其价值。我们应当寻求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,解决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。
所谓建设[8]的,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吸收、继承前现代文化中的一切成果,包括生态哲学、生态文化方面的成果。它告诉人们,天即自然界并不完全是认识对象,不能完全地在认识框架之内解决人与自然界的关系问题。
问题在于,能不能认为,由于它是前现代文化,因而对于现代社会毫无价值?有些持所谓历史进步观的人,认为中国哲学是过时的、落后的、保守的,对现代社会毫无用处,也无法结合。这就是说,人们必须从情感上对待自然、理解自然、热爱自然,这样,自然的价值和意义才能显示出来。
敬畏天命就是儒家的宗教精神的集中表现。但是,人之所以为灵,正是要关心、尊重、爱护万物,而不是自以为优越,从而高居于万物之上,对万物实行控制、掠夺和破坏。
[7]《二程集》第一册,中华书局1981年版,第34页。其形而上者即天道、天德,便是超越层面。人与自然界和谐相处,共生共荣,这是中国哲学的一贯主张。中国哲学也讲人的主体性,但不是提倡自我意识、自我权利那样的主体性,而是提倡内外合一、物我合一、天人合一的德性主体,其根本精神是与自然界及其万物之间建立内在的价值关系,即不是以控制、奴役自然为能事,而是以亲近、爱护自然为职责。
中国哲学的文本是开放的,我们所要做的,就是以开放的心胸,使中国哲学走进现代社会与未来社会,发挥其生命潜力,为人类文化作出应有的贡献。这种现代理性的运用当然不是没有目的的,其目的就是满足人的欲望。
中国哲学有天道流行、生生不息之说,就是指自然界具有内在的生命力,不断创造生命,而自然界的万物也是充满生命活力的。进入 蒙培元 的专栏 进入专题: 人与自然 。
心字从字源上说,是从木心而来的,其根本意义是生长。这一观念对于生态哲学而言具有重要意义。 |